仙珍圜

标题: 乌木的种植配土 [打印本页]

作者: yujianfx    时间: 2015-2-14 09:59
标题: 乌木的种植配土
  先简单介绍一下乌木原产地的状况,便于我们建立乌木配土的基本思路。
  于1992年正式发表的乌木,是在墨西哥北部的科阿韦拉州山谷里的砂质地表和岩石上被植物学家发现并采集到的。此区域日光充沛,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在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属于干旱的半沙漠气候,只在春、夏、秋三季出现短暂的降雨时节。由此可得,单就乌木的配土而言,“砂质”、“干旱”是关键词,这意味着同时拥有良好的持水力和透气性的颗粒介质,是乌木天然的爱。

 乌木成长土介质构成:虹彩石(20%)、龙泉赤玉土(20%)、仙土(20%)、麦饭石(20%)、高位泥炭(20%)
  乌木上色土介质构成:虹彩石(30%)、龙泉赤玉土(30%)、仙土(20%)、麦饭石(20%)
  首先要说明,本文意在分享乌木的家庭种植土配方,乌木又是贵货中的战斗机,所以这里用到的介质都是不计成本的。换句话说,选用的都是同类可替换介质中的最优选择,就当是豪华版吧,乌木完全配得上这样的介质阵容。关键在于优质的介质确确实实能给养护者带来很多助益和额外的收获,所谓精养,配土是个绕不开的环节。至于大棚用土,则可根据刚才谈到的原则和原理,结合大棚湿热的特殊环境,自行确定性价比更高的廉价替品,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先来看看经过我们改良的本土化了的乌木上色土的配置。
  1.基质:
  选用持水、透气性俱佳且少量含有长效缓释肥,弱酸性,无菌,结构、性质稳定的虹彩石作为基础介质,为配方定性。
  2.基质增益:
  为了全面提升基质的导水性和亲根性,龙泉赤玉作为这方面的专家义无返顾的加入了队伍。
  以上两种介质的混合体占据了配方60%的比重,作为培养基,同时确保了持水力、透气性、导水性、亲根性,也维持了适中的土壤容重,奠定了弱酸的介质环境。
  3.主肥来源:
  前面已经介绍过,因原生地客观因素和乌木上色、控型的特殊要求所致,乌木在生长时仅需要适可而止的肥力。虹彩石里缓释肥的比例看来太小了,我们找来了最适合乌木的天然肥源介质:仙土。相对于其它富营养介质,它具有坚固且稳定的颗粒状结构,能兼顾持水力和透气性,又能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氮、磷、钾等主要肥力,再加上它的亲根性、弱酸性、无菌、防虫等优势,这一切都令它很难被取代。
  4.补足和调节:
  例数麦饭石的优势,可能十个指头都不太够。首先为植株提供了丰富的微量元素补给,其次改善水质、活化土壤、供氧,同时也具有长期稳定的物理结构,不影响介质的透气性。还有刚才提到的,在过于潮湿的环境里,加大麦饭石比重能对介质的持水力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在上色土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看看专供小苗(冠幅5cm以下)使用的成长土配置。
  小苗茁壮成长对介质的需求有什么不同?简单说就是更充足的养料供给和源源不断的水、空气。但有得必有失,为此可以放弃甚至是必须放弃的,是对紧凑株型过分的强调和过早因施虐上上的漂亮颜色。那么如何改造呢?加缓释肥?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既提升介质的持水力,又不能过多损失透气性,还要保肥和适度提升肥力,选择富含有机物又保水透气的高位泥炭土,看来是不二的选择。考虑到虹彩、龙泉赤玉在保水、亲根方面是同样优秀的介质,看来和泥炭有些重复,于是我们适当降低了二者的比例,为泥炭的参与腾出一席之地。而麦饭石、仙土作为介质供给的主要来源,比例维持不变。
  关于铺面、垫底介质:
  1.铺面——麦饭石
  麦饭石是饮用水滤材的主要原料,是因为它蕴含的那些矿物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氨基酸、氧分是“过水溶出”的,它对有害物质的吸附动作也是通过“过水”完成的。考虑到浇水时自上而下的流动性,这是麦饭石铺面的主要原因。另外两点好处,一是美观,二是麦饭石容重大,压在上面有利于稳固介质的物理结构,降低因搬动、震荡所导致的颗粒介质内部位移、摩擦引起的伤根风险。而且还能非常有效的避免介质表层的轻质材料(如浮石、泥炭等)被风吹跑。
  2.垫底——大颗粒浮石
  盆栽底石,是个老话题了,实践证明对于精养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要求质轻,颗粒大而坚固,孔隙多,贫瘠,能迅速散失水分,在植器底层形成一个水分调节层,便于空气顺利进入它之上的根系发达区域帮助根系健康代谢、生长。我们认为大颗粒浮石(粒径约8-20mm)是个不错的选择,一直用它给种植乌木的植器垫底,可以根据大小分分类,把最大的放在最底层,然后往上依次变小,最后和乌木配方土平顺衔接(大颗粒的火山石也是不错的替品)。
  当然,也要借此稍作提醒:严格来说,北方干燥、日照充沛,而南方湿热多雨,晴天相对较少,这样的差异性的确会对介质属性造成一定影响。那么在干燥的地区,介质中应更加强调虹彩石、赤玉土等持水力强的介质的保有量,甚至可以考虑为介质加入少量高位泥炭;而在潮湿的地区,则可以考虑适当减少保水材质的比重,用更多的麦饭石取而代之。也可以选择一样的配土,在浇水频率上有所调整。
  关于颗粒大小的问题:
  栽培介质中,颗粒大小一直被认为和亲根性有直接的相关性,所以有必要最后说明一下粒径的选择。
  虹彩石,只有一种规格。当中颗粒大小相对丰富,能够合理的相互堆砌,填充。
  龙泉赤玉,3-6mm规格。
  仙土,小号,粒径大约在3-10mm之间。
  麦饭石,3-6mm规格。
  提醒:所有介质(除泥炭外)使用前应过1mm筛,清除粉尘,确保良好的透气性。
  应该有人会问,用于苗期的成长土,要不要使用比上色土更细的颗粒?这一点我们一开始也很当回事。后来经过大、小颗粒种植的比对试验,我们发现,与上色土大小一致的成长土颗粒种出来的苗子,反而比小颗粒种的苗子成长得更加健康、茁壮。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在成长土中添入的高位泥炭,本就已经靠它细碎、易散的特殊构造,适度填充了颗粒间的孔隙,让介质变得更加紧实,等于变相缩小了介质的粒径。如果再缩小成长土的粒径,则有一点操之过激,介质持水力过剩,而透气性又不足了。
  至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最初敲定下来的配土思路,是它指引我们最终找到了答案。
  1.颗粒为主,兼顾持水力和透气性;
  2.肥力低,但不失丰富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等;
  3.确保不俗的亲根性和导水性;
  4.相对稳定的物理结构;
  5.弱酸性介质环境;
  6.适中的容重。
  我想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配土这件事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抓住了这个“宗”,其实形式上怎么变都可以。还有仅靠浇水技巧就能把纯泥炭栽的祖宗伺候好的呢,没法说。但对于我们这些新手来说,还是老老实实把土配好,才能弥补我们日常养护方面的粗糙和笨拙,养出更精致的乌木来。这些工作,仅仅代表我们自己的思路和经验,而不是唯一答案,在此奉上,希望能对需要的人有帮助。

作者: Wanzcy。    时间: 2015-2-14 10:06
哇好长
作者: 小静mm    时间: 2015-2-14 10:09
好帖
作者: saw    时间: 2015-2-14 10:11
学习了
作者: coolbin    时间: 2015-2-14 10:15
这个不是原创吧。http://www.xianzhenyuan.cn/forum ... A%C4%BE%C5%E4%CD%C1
作者: 陈述    时间: 2015-2-14 10:15
请教下:乌木南方夏天能露养吗
作者: 酥酥酱    时间: 2015-2-14 10:46
技术贴
作者: danlvcha    时间: 2015-2-14 10:48
学习了,好好养乌木
作者: 悬崖落雪    时间: 2015-2-14 10:52
学习了。。




欢迎光临 仙珍圜 (http://www.xianzhen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