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区区不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译介】Alan Rollason的产地瓦苇考察笔记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8-1-29 17:20 | 只看该作者
杨区区,我爱你
22#
发表于 2018-1-29 17: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仙珍需要这样真正的大师
23#
发表于 2018-1-29 17:2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  分享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7:26 | 只看该作者
长毛狗篇
本文的图片拍摄于2012年底,在我和Jakub等几位朋友前往南非西开普省考察**瓦苇产地的旅途中。
Infanta以西,靠近Breede河下游的地区就是这种窗面布满毛刺的寿类Haworthia mirabilis ‘pilosa’(长毛狗)的产地,这片地区的瓦苇分布十分密集,地势平缓,无需长途跋涉也不必翻山越岭就可以一睹**瓦苇的美貌——当然你要能找得到才行。寻找**瓦苇其实并不容易,即使我们四个人一齐分头寻找,也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发现第一株长毛狗:一棵非常小的单头植株,差点被地面的乱石和枯草埋掉,之后我们找到了一些较大的植株,我还发现了一个双头的。正当我们准备掏出相机拍照时,Jakub在我们刚才找过的区域又找到了一株体型最大而且几乎没有被挤压过的,就是下面配图的第一张。
我们必须在这里再次感谢Bruce Bayer,他将这一物种划分至H. mirabilis,但林雅彦(M. Hayashi)和Ingo Breuer将这一物种称作H. bobii,种名来自美国瓦苇园艺学家Bob Kent的名字。虽然我没什么资格评述具体哪一种处理更加妥当,但我个人感觉“polisa”还挺符合这种瓦苇给我的印象。
南非的一些苗圃和园艺师已经开始繁殖长毛狗并且准备开发基于长毛狗的园艺品种了,对于种植者和爱好者来说,长毛狗确实是个不应错过的物种。

【Breede河岸地区,**长毛狗的产地,图片来自Hd】

【Jakub找到的最大的一株长毛狗,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这株长毛狗的窗面毛刺尤其浓密,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和长毛狗同产地的山龙眼科植物,图片来自H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7:39 | 只看该作者
冬星篇
大家如果曾经在别的什么地方看到过我种植的瓦苇的话,应该能感受到我对Haworthia pumila(冬之星座)的狂热。说来可巧,我第一次和Jakub等几位朋友前往瓦苇的原产地进行考察的时候,发现的第一株**瓦苇便是冬星。
本次考察我们从伍斯特以北的Brandwacht地区开始,这片区域的冬星密度十分高,同产地的瓦苇还有H.hebacea。之后我们前往了两个知名度更高的冬星产地,分别是Lemoenpoort以及Lemoenpoort以东地区,前者的产地冬星植株表现令人惊喜,不过可能是因为种群靠近公路,过度采挖的现象有些严重。我们还考察了两个稍微远一些的产地,分别是Robertson西北,以及植株表现同样十分有特点的Matjiesfontein以北,Boelhouer地区。
在南非,冬星的分布地区非常广阔,种群众多,但在我看来,分布于Keurfontein(兰斯堡西南)的冬星才是我的最爱,虽然这个产区我还没有去过但以后一定会去的。我的一位好友人工繁殖了一些这个产地的冬星,我自己也收藏了一张Gerhard Marx先生绘制的这一产地型**冬星的水彩画。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拍摄于Lemoenpoort以东地区,图片来自Hd】

【拍摄于Lemoenpoort以东地区,图片来自Hd】

【拍摄于Lemoenpoort,图片来自Hd】

【拍摄于Lemoenpoort,图片来自Hd】

【拍摄于Robertson西北1km,图片来自Hd】

【拍摄于Robertson西北1km,图片来自Hd】

【拍摄于Boelhouer地区,图片来自Hd】

【拍摄于Boelhouer地区,图片来自H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7:49 | 只看该作者
青蟹篇
2012年10月11日,我和George、Fanda还有Jakub一道考察了Haworthia splendens(青蟹寿)的产地,我们所要前往的种群位置在Saayman先生的农场里面。正当Saayman先生为我们打开农场大门的时候,Jakub已经在农场围栏外发现了一小丛青蟹,我们都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就可以见到此行的第一株青蟹,这些青蟹体型非常小,但毫无疑问这就是它们**的状态和样子。我激动地忘了拍照,幸好回程之前补拍了一些。
Saayman先生对于此类科考活动十分欢迎,并很乐意为我们指引道路,我们是Saayman先生2011年修建农场围栏以来的第一个植物考察申请者,对此我们感到十分荣幸。
在Saayman先生的围栏的保护下,农场内的青蟹生长状态良好,形态多样性很强,各种肌色各种大小的青蟹都能找到。本文配的这几张图是我从相机存储卡的三百多张图里筛选出来的。
在此我必须感谢Saayman先生对**瓦苇种群的保护,以及Martin Scott与Gerhard Marx对该类群形态、生境与濒危情况的介绍,若没有他们的努力,也不会诞生本篇小文章。最后还要感谢Jakub及其他几位朋友为我担任向导。

【从左至右:Jakub、农场主Saayman先生、本文作者Alan Rollason,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7:55 | 只看该作者
洛克伍迪篇
我第一次见到Haworthialockwoodii(洛克伍迪)是在Bruce Bayer的那本1982年版《**瓦苇辨识手册》上面,我甚至能回想起刚看到洛克伍迪时脱口而出的那一句“啊,好像一棵洋葱啊”。那时的我还没体会到洛克伍迪在英国会有多么难养,以及我会为一棵接一棵的洛克伍迪投入多少钱。经过了许多次失败之后,我逐渐意识到还是买种子或者小苗更为合适,成株对新环境的适应比小苗更慢,而且更贵。到本文的成稿之日,我从种子带大的洛克伍迪已经是十年的成株了。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浇水,对洛克伍迪来说尤其不要灌顶,因为它比别的瓦苇更难排掉叶心的积水,我之前很多洛克伍迪就是这样死的。洛克伍迪在休眠期(英国来说就是冬季)的观赏效果更好,叶片上部会焦尖,并且叶片向植株中央聚拢,株型变得紧凑。
2012年我和几位朋友一同前往了洛克伍迪的原产地,和其它**瓦苇一样,不在花期的洛克伍迪在产地非常难以被发现,它们通常生长在岩石缝隙中,而且在产地几乎全年焦尖,叶片干枯的部分能起到保护叶心的效果。配图的这些洛克伍迪拍摄于Varsbokkraal地区,兰斯堡东南。最后感谢Jakub Jilemicky为我担任向导。

【洛克伍迪的产地,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图片来自Hd】

【和洛克伍迪同产地的青锁龙属植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8#
发表于 2018-1-29 17:57 | 只看该作者
先鼓掌后欣赏
2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8:29 | 只看该作者
玉扇篇

【Volmoed地区,图片来自Hd】


【Volmoed地区的玉扇,图片来自Hd】

Haworthia truncata(截形瓦苇/玉扇)是我在瓦苇属中最喜欢的一个类群,而这一次我也十分幸运可以前往南非**玉扇的产地进行考察。我们一共去了四个产地,每个地区的产地型玉扇都独具特点。
首先是Volmoed地区,位于Oudtshoorn西南,这里同样也是H. mucronata var.morrisiae的产区,这一地区相比较下文提到的另三个显得更加干燥,这里的玉扇株型很小,窗型较窄而且窗面纹路也不明显。

【第二片产地,Dysseldorp西北2km,图片来自Hd】

【第二片产地,Dysseldorp西北2km,图片来自Hd】
第二片产地比上一个的知名度大了不少,是Dysseldorp西北2km,很不幸这个产区就位于当地一个原始聚落的垃圾堆边上。我刚刚抵达这里时非常震惊,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应该从这些垃圾中翻找**的玉扇。在之后和Jakub、Sean以及MartinScott的谈话中得知,受到垃圾堆的影响, 即使是当地居民也绝少前往此处,在这种“产地保护”下这里的玉扇种群规模普遍较大,而且种群内的形态多样性也很高,玉扇的窗型株型变化丰富,叶面纹路多样且明显。算是因祸得福了。这里同样也是H. arachnoidea的产地。

【Kammanssie Dam产地环境,图片来自Hd】

【Kammanssie Dam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第三片产地的考察途中由Gerhard先生担任向导,这个产地的重点是H. truncata var. minor(刺玉扇),位于Dysseldorp西南的Kammanssie Dam(译注:Gerhard Marx先生也对这一产地的原始刺玉扇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发表了考察记录,正在翻译,敬请期待--),刺玉扇也被Ingo Breuer 称作H. papillaris。这里的玉扇株型偏小,窗型也较小,而且多单头,很少群生,我在这个产地找到的仅有的几丛玉扇应该在本文都能看到。刺玉扇窗面粗糙,部分植株的窗缘具明显毛刺。这一区域的种群规模很小,Gerhard先生认为是过度采集所致,希望这将会因繁殖技术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张而得以缓解。这里同样也是Gasteria brachyphylla的产地。

【Van Wykskraal产地环境,图片来自Hd】

【Van Wykskraal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个玉扇产地Van Wykskraal,位于Oudtshoorn以东,这里的**多肉植物种类丰富,当然G. brachyphylla和H. arachnoidea也能在这里找到。就在我们到达这里之前下过一场雨,所以这些植物看起来比平时更加光鲜,玉扇的窗面纹路也更加明显。

【Schoemanshoek以东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上文所记录的考察结束之后,本文成稿之前,我又前往南非进行了一次**瓦苇的考察,这一次和VincentDeVries、Gerhard Marx一同发现了一个新的较大规模玉扇种群,位于Schoemanshoek以东。距此最近的一个玉扇种群位于Schoemanshoek西北,两个种群植株的形态差异体现在叶面纹路稍有不同,而株型、微凸的叶形特征均相同。Vincent认定这一产地的玉扇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因为其窗面较为宽大,在株型紧凑的情况下植株其它部分便不会显露出来,而且其中部分植株的叶面纹路与目前比较基础的园艺品种十分类似。相同产地的瓦苇还有H. scabra和H. arachnoidea。
以上就是我这几次考察**玉扇产地的全部见闻,希望各位读者喜欢这些照片。现在玉扇的园艺品种十分丰富,尤其日系玉扇更是登峰造极,同样繁殖规模也非常大,所以在此呼吁各位爱好者不要购买**瓦苇,保护**瓦苇种群,减少采挖。最后感谢与我同行并且担任向导的各位同伴。

【Volmoed地区的玉扇,图片来自Hd】

【Volmoed地区的玉扇,图片来自Hd】

【Volmoed地区的H. morrisiae,图片来自Hd】

【Volmoed地区的H. morrisiae,图片来自Hd】

【Dysseldorp西北2km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Dysseldorp西北2km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Dysseldorp西北2km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Dysseldorp西北2km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Dysseldorp西北2km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Dysseldorp西北2km产地的H. arachnoidea,图片来自Hd】

【Dysseldorp西北2km产地的H. arachnoidea,图片来自Hd】

【Kammanssie Dam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Kammanssie Dam产地的G.brachyphylla,图片来自Hd】

【Van Wykskraal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Van Wykskraal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Van Wykskraal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Van Wykskraal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Van Wykskraal产地的G.brachyphylla和H. arachnoidea,图片来自Hd】

【Van Wykskraal产地的G.brachyphylla,图片来自Hd】

【Van Wykskraal产地的H. arachnoidea,图片来自Hd】

【Schoemanshoek以东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Schoemanshoek以东产地的玉扇,图片来自H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0#
发表于 2018-1-29 18:38 | 只看该作者
漂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仙珍圜 (鲁ICP备2021037596号)

GMT+8, 2025-7-3 17:30 , Processed in 0.051048 second(s), 8 queries .

© 2008-2013 XianZhenYuan.cn ,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