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镜无尘 于 2020-10-18 20:38 编辑
本文摘拙作《生石花养植与鉴赏》第一章第二节第二条。作者按:知道一件事情应该“咋办”固然很好,而且此类内容和帖子也非常有营养。但是如果只知道“咋办”,而不知道“咋回事”,也就很难从根本上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办。每个人的养植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大到环境温度、光照,通风,小到配土、用盆,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几乎一人一个样。因此,所谓的“咋办”只是针对个人的环境和经验而言的,很难放这四海而皆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某些因素。而“咋回事”则更注重的是在原理上解读一些客观的现象,根据这些客观的实际,学会判断和分析,进而慢慢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养植手法,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是灵活的学习,是理解和掌握。而不是教条地“拿来”就吃,拿来就吃,很容易消化不良。书和文章的不同,就在于它有足够的体量从原理上慢慢地分析和解释。不但说清楚“咋办”,更说清楚“咋回事”。
二、叶片生石花的“头”实际上就是它的叶子,由两片对叶构成,由顶部向下逐渐收缩成一个倒圆锥体,并最终与根相连。在头顶部有一条裂缝,将“头”分成大小相近的两部分,实际上就是生石花的两个叶片。生石花的这两片对叶虽然表面有裂缝看起来像是两片,实际上这个裂缝深浅不一,大约1~4mm,裂缝的底部粘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很细的粘合线。在这条粘合线的下面,裂缝紧贴着叶片的内表面继续向下延伸,直到生长点。生长点下面连着的就是很难准确划定的茎,因为这个茎长年在土里,无形中演变成了根系。开花的时候,花蕾撑大粘合线以下的裂缝区域,并冲破裂缝粘合线的中央位置,之后伸出“头”外。叶片是生石花最主要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储存大量的水分、养分,防止水分流失,进行光合作用等等。生石花的观赏价值也完全体现在叶片上,在养护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也是叶片,我们所说的株型实际上也是叶片的形状,各种病虫害所发生的部位也多数是在叶片之上。 (图1.2.4 生石花的株型与裂缝。) (图1.2.6 生石花从中间撕开后的解剖图。) (图1.2.7 生石花开花时花蕾冲破裂缝粘合线,有时会将裂缝强行撕开。) 储存水分和养分。生石花为了适应其栖息地干燥、多风、炎热的自然环境,进化成了一对高度肉质化的叶子。这对叶片里面储存了整个植株绝大部分的水分和有机物、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在干旱季节能够滋养生石花的全身,包括根系和种荚,帮助生石花度过艰难而漫长的干旱期。生石花的这对叶片储水能力很强,可以储存很长一段时间,就像个埋在土里的小水桶一样。这个“小水桶”储水的主要容器还是一个一个的细胞。叶片在度过了年度的主要生长期以后,储水细胞的数量趋于稳定。由于生石花对水分十分敏感,这些细胞在水分供应充足的时候会尽最大可能地吸收和储存水分。这在自然界中是有利于其生长和生存的,但是在人工栽培中,如果养植者没能把握好给水的节奏和数量,就容易使生石花变得体态臃肿、虚胖,内部细胞壁变薄,水分过多。这种过多吸水的植株一旦遇到炎热、潮湿、强光等环境时,会使整个植株内部压力增大、弹性降低、内部水分和营养的运转与循环速度无法满足过多的水分需要,很容易发生问题。 (图1.2.8由于吸水过多而被撑裂开的植株。) 避免水分流失。生石花的肉质叶片不仅具备很强的储水能力,还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能够在炎热、干燥、多风的沙漠气候中避免过多的水分蒸腾损失。和其它多肉植物相比,生石花一个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就是“矮化”,整个植株暴露于地表之上的部分很短。这种“矮化”特征一方面使生石花很容易受到遮阴,哪怕是旁边稍大一点的石子、一丛小草都可以为其遮挡阳光,从而缓和了阳光直接照射产生的蒸腾作用。另一方面,生石花的植株埋在岩石土壤里生长,只有表面能够接受到阳光,其侧面都被土壤或石子覆盖遮挡,不会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减少了接受阳光照射的表面积,也免于受到风的直接吹拂,从而减少了水分蒸发面积。另外,生石花叶片的表层细胞结构也充分适应了这种受光方式,叶片表面覆盖一层具有很厚壁的表皮细胞层,而且细胞层上覆盖有一层蜡质角质层。这样的致密结构,足以控制生石花叶片内部的水分从表层蒸发,使它们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对其生存至关重要的水分。 (图1.2.9“遁地”的生石花能够很好地保护其侧壁不受阳光直晒。) (图1.2.10生石花顶部厚壁的表层细胞。) 进行光合作用。和其它植物一样,生石花也必须进行光合作用来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质。生石花的叶绿体细胞几乎都在叶片侧壁的内表面,其顶部细胞和中间细胞并不含有叶绿体,因此其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侧壁的内表面,与光合作用相对应,生石花的主要呼吸通道也是通过侧壁上的气孔进行的。生石花叶片的顶部一般都含有“窗”,就像我们房子的窗户主要用于采光一样,生石花叶片上的这个“窗”就是光线进入其内部的“通道”。阳光从生石花顶部的“窗”射入,在这里完成了对光线的第一次“把关”,也就是通过窗的大小、形状、透光度等因素控制进入其体内的光通量。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生石花窗的大小和形状上的差异,实际上不同生石花顶部的“窗”还具有不同程度的透光度,就像是我们房子的窗户玻璃有些是超白高透光的,有些则是散光的花玻璃。因此,就算都是大窗的或者全窗的生石花,其实际透过窗进入内部的光通量也是不同的。有些生石花的窗是完全透光的,如美梨玉;也有一些生石花的表面仅有一些透光孔,处于近乎不透光的状态,如碧赐玉。光线通过窗进入生石花叶片内部后,其中间的储水细胞将阳光变成散射光照到其含有叶绿体的内侧壁,使尽可能多的叶绿体细胞参与光合作用。南非的阳光非常猛烈,为了避免内部细胞被强紫外线灼伤,生石花叶片内还生长了一些含有“单宁酸”的单宁细胞。单宁酸可以作为紫外线的吸收剂来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线,使这些紫外线在到达叶绿素层之前被过滤掉,避免烧伤生石花的叶绿体。几乎所有的生石花品种中都含有这种单宁细胞,在干瘪的老皮中,这种单宁细胞很容易看到。 (图1.2.11透光的“窗”。) (图1.2.12具有半透窗的茧形玉) (图1.2.13近乎无窗的碧赐玉) (图1.2.14干瘪老皮中非常明显的单宁细胞,单宁细胞是对生石花进行品种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